如今天下早不是百年前一统的局面,北方有一个统一的朝廷,南方也相同,这两大政权被称之为“北明南清”,南清国力强盛,且坐拥江南之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为京都,南方有一条长河,南清人并无对其有刻意的称呼,多年来一直称其为“大江”,而京都则位于大江南部,大江的支流汤水流经京都,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这座城池成为“天下四大名城”之一。经历前朝咸嘉,乾安,太圣三位皇帝,南清国内逐渐稳定,且兵力强盛,直到本朝安通帝登基,无为而治也使得南清的市民阶级不断壮大,经济也从繁荣走向了全盛。
北明,以武立国,直到南清安通十二年,立国一百一十五年。首都为西昌,后改名为“北都”,因为有北都,所以自然有“东,西,南”其余的三大都城。北都,东都位列“天下四大名城”之中。经济方面虽略逊于南清,但好歹百年的基业,国势算是稳定了。
在军事方面,北明的形势比南清要更加紧张:东北部最远到达长关,长关以外被称为“关外”,关外地区则处于部落时代,部落的主体民族则是“鞑真”,他们骁勇善战,且在多年与北明的对峙中,常以“埋伏战”对抗北明的军队,令北明东北驻防军十分头疼。在北明北方,则是辽阔的荒漠与草原,这里孕育着一支强大的民族:蒙古(就是历史中的蒙古),其战斗能力不逊于北明北方最为精锐的部队,野战能力极强,长期破坏北明西北以及北部的贸易路线,与北明是世仇关系,所以多年来只有打,没有和。直到北明盛武帝横空出世,在盛武二十八年亲率八十万大军北入,追敌八百里,一战就使北方蒙古部落的力量基本瓦解,所以这些年来蒙古军队对于明军也只是小规模的骚扰,并未有大型战役。北明西部也是辽阔的荒漠,自开国以来,北明以东都,北都,西都,莫洛四大城池建立起一座跨越整个北方和西部国界的防线,世人称其为“长城”。西部的威胁远远弱于北方,东北的,但仍旧不容小觑,因为北明赖以生存的贸易线大部分都在西部,与西部地区的军事联系十分重要,多年来北明派兵驻守,有时也出兵前去讨伐“不义之师”,如北明盛武十一年,皇帝派大将申靓率兵二十万,出征西域,理由竟是西域一小国“有可能”收了北方蒙古部落的贿赂,想要联合抗明,这在盛武帝看来是不允许的,于是大军出塞,先去了西域诸国,一仗未打。目的只是告诉诸国:“大明是友好的邻邦,纵使强盛至极,也不会欺软怕硬,诸国只要奉行和平解决外交问题的方式,大明自然不会强行介入,愿与诸国共享天下大治,维治万年。”这是降伏人心的举动,自此之后西域诸国每年都来朝贡大明而大明也成功维护了西部贸易线的稳定。
至于蒙古,申靓率领二十万大军从西域急转而上,一年里连战连捷,杀敌数十万,迫使蒙古王账北移三百里,且在北明盛武十五年成为了北明的朝贡国(盛武二十八年则撕毁和平协议,与明开战)。
盛武三十年,盛武帝驾崩,之后的广徽,长治,文华,泰昌四位帝王皆以恢复生产为政治中心理政,到了北明宣德八年(我国明朝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南清安通十年,北明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与南清呈南北对峙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