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崇祯在德胜门广场的演讲中高调宣布御驾亲征后,老百姓是激动又高兴了。
北京城内外百姓纷纷说当今皇爷真是一个好皇帝,不贪图享受,在国家有危难之际,继承了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之风采,为了国家安危,不顾自身危险,真是尧舜之君。
可是朝臣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朝臣们知道朝廷的家底,更知道当今皇帝的从未有过战场经验。
在朝臣们看来,当今皇爷只要身居宫中,根据各大臣的奏报,发号施令就很好,万不可御驾亲征!
就在今天上午,崇祯朝会上正式宣布了御驾亲征的消息。朝议之中,那一帮大臣当然是一片反对。不过崇祯没有理会他们,强行宣布即将择日御驾亲征的消息。
崇祯不顾朝臣一片跪倒不起来,说了一句“朕意已决”,便让王承恩和曹化淳强行将朝臣轰了出去。
崇祯下朝后回到乾清宫,正准备找周皇后、田妃、陈妃打麻将消解,却听到王承恩慌慌张张的小跑过来。
崇祯道:“什么事这么急?”
王承恩结巴道:“回——禀皇爷,长安门出大事了!”
崇祯骂道:“什么事,慌什么,慢慢说。”
王承恩道:“一大批大臣、公爵,还有一些生员,集体跪倒在长安门外,请求万岁取消御驾亲征计划!还要求取消大明英雄纪念碑计划,恢复军队的斩首银制度。”
不明不禁好笑,上午朝议的时候,那帮庸碌的臣子就死劝自己取消御驾亲征的计划,被王承恩和曹化淳强行轰出去后,本以为就此作罢,没想到这臣子们还真是执着。
崇祯道:“等等,你刚才说公爵和生员也来劝朕?”
王承恩道:“没错,公爵有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崇。生员则有几百个之多。”
崇祯道:“有哪些臣子?”
王承恩道:“阁臣、六部尚书侍郎、御史,除了少数人没在场,其余的人均在场!”
崇祯本不想理会这些臣子,想了想,也罢,便去教训教训他们也好。省的他们后面还给自己添堵。
等崇祯来到长安门外,锦衣卫布置的死士早已乔装安插在周围,确保崇祯的安全。
只见长安门外的广场上,黑压压的跪倒一片,更有不少人大声道的哭泣,一边哭泣一边道:“请陛下收回承命!不宜御驾亲征啊!”
也有一些生员哭道:“陛下不能给那些丘八们建英雄纪念碑!英雄自古以来都是王侯将相才能担当得起的,那些丘八们死何足惜,不读书就只能去战场送命啊。这天经地义啊,何能担当得起英雄的名号!”
前排一个身着华丽服饰的人也在一旁哭泣,崇祯认出来他是成国公朱纯臣。只见朱纯臣也是一边哭泣一边道:“陛下啊,不能取消军队中的斩首银制度啊!”
成国公朱纯臣继续道,“这斩首赏银制度自古有之,到前宋便到达顶峰,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许诺用一匹绢买一颗契丹人头,我朝现在只是二、三十两银子买一颗后金人头,已经很少了。如果取消斩首赏银制度,那些前线的将士们哪里来的积极性啊!”
崇祯注视着这群国公勋贵、大臣和生员,心里哭笑不得。崇祯一开始看到他们集体跪劝,本想学习暴君行径,将他们斩首示众。
念及他们也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才出此行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坏心,崇祯也就忍了。
但是今天的动静这么大,崇祯必须要把领头的人严厉处罚。自己虽然不想做暴君,但是也不能由着臣子们僭越朝制,肆意在宫门外聚众请愿。
就算在后世,想游行示威也要获得政府批准呢。这帮人齐聚一起,请示过朕吗?
崇祯不打算与他们辩论,作为皇帝如果跟这帮请愿的众人进行辩论,那就落了下乘。
崇祯只是简单的道:“各位国公勋贵、朝廷重臣、生员,你们不要再劝朕了,朕意已决。关于御驾亲征,朕知道成为凶险,但朕已有万全之策!关于英雄纪念碑和取消斩首银,朕也考虑周全了,不多久将会拟定具体的方案。
朕不想跟你们多言。望你们好自为之。鉴于你们没有坏心,只是因为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所以朕今天不跟你们计较非法聚集的事情。
但朕会让西厂、锦衣卫核查今天的领头者,对于领头的人,不管是国公还是大臣,更无论生员,都要关到诏狱!国公,将取消爵位!大臣,将罢免归乡,生员,直接取消资格。”
说完,崇祯便在锦衣卫的护卫下,回宫。
场下的众人本想死谏,见皇爷宣布了严惩领头者的口谕,便也没有坚持死谏。只是在崇祯走后,众人也不离去,继续发表着各自的担忧。
“陛下这么轻描淡写,可总是让人不放心!”
“皇子才几个月大,要是陛下亲征出现意外,国体不稳啊!”
“皇子年幼,陛下如果有所闪失,那必然造成后宫或者权臣专政!”
“陛下可能想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可是今不比昔啊,建奴太蛮狠了!”
对于英雄纪念碑和取消斩首银,众人也是忧心忡忡。
……
而折返回宫里的崇祯,正在等待一个消息。距离袁崇焕一行出发去山海关,已经过去五六天。按照北京骑马去山海关的速度,两天应该已经快到山海关了。
崇祯把曹化淳叫来问道:“宫中的信鸽可否飞回来?”
在得到曹化淳摇头的回答后,崇祯倒也不着急,信鸽从山海关飞回北京,也要一两天的时间。
……
此刻,山海关的衙署里面,在己巳之变中被崇祯皇帝紧急委以重任的孙承宗,正为劝返祖大寿的事情焦头烂额,他不停的围着书案转圈,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圈圈。
孙承宗越是踱步转圈,越是着急。
前几天祖大寿公然拒绝了他派过去劝返的总兵马世龙,那马世龙可是带着皇爷的劝返诏书和尚方宝剑的,祖大寿竟然都不听劝告。
祖大寿的行径按军法构成了抗旨之罪。但孙承宗能够理解祖大寿,因为在袁崇焕这件事上,“旧崇祯”确实做的不妥。
孙承宗很确信,祖大寿虽然不听劝返,但一时半会不会反明,他只是不满意皇爷抓捕袁崇焕。
当今形势,只要皇爷不逼祖大寿反,祖大寿就不会反。
孙承宗为了自保,不会去劝谏皇爷放了袁崇焕。但是他心里面清楚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他也知道祖大寿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两人都曾经是他在辽东时的属下。
孙承宗深知当今皇帝的性子。孙承宗在去山海关的路上,已经收到皇爷在朝堂之上意图定袁崇焕死罪的消息。以当今皇爷的性子,皇爷认定的事情,如果你去劝他,只会取得相反的结果。
具体的讲,就是如果孙承宗去劝皇爷不要杀掉袁崇焕,那皇爷一定会更加坚定的要杀袁崇焕。而且还会认定,劝的人与袁崇焕是党羽,搞不好要一块儿干掉。
深知崇祯皇帝秉性的孙承宗不能上折子向皇爷为袁崇焕伸冤,是孙承宗最痛苦的。
眼下,孙承宗能做的也就是向皇爷力陈祖大寿不会反明。
祖大寿拒绝了皇爷劝返的诏书,如果皇爷因此生怒怪罪祖大寿,甚至让兵部下令取消祖大寿兵权之类的举动,那就等于皇爷逼反祖大寿了。
祖大寿拒绝受诏返回京师抵抗建奴,典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孙师,祖大寿公然抗旨,连皇帝的尚方宝剑都不顾,美其名曰率军去打蒙古速不啇部落,实际上却是带兵回他的锦州本部。祖大寿的行为该杀,但他手握重兵,朝廷还要仰仗他的军队抵抗建奴。目前这个局面确实不好办。”一旁的总兵马世龙道。
孙承宗在祭祀之变初期,便已经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但其主要负责京城内外防务,基本没有在京坐朝辅政。属下便没有称呼他为“阁老”,只称呼他为孙师。这孙师的含义,包含少师和太子太师的意思。
“旧崇祯”任命朝廷要员的头衔比较随性,出现过多人同时具有同一部尚书头衔的情况。要看一个人的实际官职,主要还是看崇祯皇帝实际上吩咐他去干啥。
比如孙承宗此刻被崇祯皇帝赋予的头衔有: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但实际赋予孙承宗的职权为:总理京城内外战守事务。
因此,对孙承宗来说,前面三个主要是荣誉头衔,总理京城内外战守事务才是他的实际职权。不过,在当前战争状态下,总理京城内外战守事务已经是全明朝最大的职权了。
前几日,孙承宗派马世龙去劝返祖大寿,祖大寿说要皇爷铲除当今朝堂的奸臣,恢复袁崇焕的官职才愿意返回。
马世龙又道:“现在祖大寿已经抵达锦州,如果皇爷定了袁崇焕死罪,那祖大寿很有可能造反,最坏的结果就是投靠后金啊!”